当前位置:首页 > 显卡

语文课堂要做好三件事


(相关资料图)

晨诵济慈的《蝈蝈和蛐蛐》,反反复复朗读,读熟后,我只提出一个问题:“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?”有学生用诗句作出了回答:“诗人想告诉我们‘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’‘大地的诗歌呀,从来没有停息’。”接下来,我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,提出问题并思考交流。很快,一个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被二年级学生提了出来:作者说“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”,为什么后面写的却是蝈蝈和蛐蛐的“歌曲”,而不是“诗歌”?诗歌第二节写的是冬天蛐蛐的歌儿,为什么说“人们感到那声音/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”?为什么只写了夏天和冬天,没有写春天和秋天?答案也是富有智慧的,比如“它们的歌儿就是诗”“‘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’,那是人们在回忆”“夏天特别热,冬天特别冷,严寒酷暑中大地的诗歌都没停息,才能表现出大地上始终都有生命力……”

一首看上去理解有很大难度的诗歌,二年级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提问和思考就抵达了诗歌的“秘境”,读懂了诗歌的内涵。竟然,不需要老师的细致讲解!试想一下,如果学生没有在诵读过程中产生疑问,没有积极自主地运用多种策略帮助自己思考理解,教师的讲解能在多大程度上启发学生读懂这首诗呢?如果学生有了自己的疑问和思考,所谓“细致的讲解”也就不需要了,学生需要的是“点拨”和“对话”。

大家常说,语文学习是慢的艺术,“慢”的核心就是给足时间,让学生经历真切扎实的读书实践,在读书实践中建构清晰的学习体验。这是基本的语文教学一线逻辑之一。要践行这一一线逻辑,语文课堂要做好三件事。

第一件事:一定要等学生把课文读熟。通常,针对一篇课文展开对话之前,我会确认班上几乎每一个学生都已经读熟了课文。有时,一篇不足300字的课文,我在课堂上先安排10分钟的自主朗读,要求每个学生确认自己已经读得很熟练很流畅了,才算过关。研究表明,一个文本如果学生有10%以上的内容不熟悉,学习效果就不可能理想。“古人云,‘读书百遍,其义自见’。谓读得熟,则不待解说,自晓其义也。”对于多数学生而言,“自晓其义”可能仅仅指的是表层的文字信息和文义,而非需要深思熟虑才能实现的主旨理解、情感体验、写法感悟甚至语言积累。但是,如果学生连文本表面的信息和意思都不清楚,进一步的对话理解就会困难重重——他们无法将别人的理解与文本相关的内容建立起联系,思维可能就会停滞在混沌状态。例如,《夏天里的成长》虽然篇幅很短,如果学生没有读熟课文,即使只是梳理结构层次,也很难在自己的脑海中勾勒出作者的行文思路,进一步去领悟这种思路安排蕴含的表达意图,就更不可能了。

第二件事:一定要等学生产生自己的思考。学习《画杨桃》,学生能够很快找到老师的一番话,知道这是老师的“教诲”,而要真正理解老师的教诲,理解为什么“老师的教诲让我终生难忘”,就需要进一步读文思考,深入体会老师的一言一行。课堂上,就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:如果面对同学对“我”的嘲笑,老师马上就说了这番话,“我”会终生难忘吗?“我”终生难忘的还有哪些?当学生边读边思,圈画出能够支撑其理解的文本信息,再组织交流对话,学生才能“看见”自己的思维,才能体验到思考的价值。没等学生开始思考,就迫不及待地要求学生说想法,学生说不明白马上就各种“启发”“指引”,这是很多教师容易犯的错误,是需要避免的。

第三件事:一定要让学生多动笔写。不仅指低年级的练习写字,更是指读写结合、以写促悟,在写的实践中丰富语言体验和经验,加深知识和技能的理解,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,发展语文综合素养。在以大单元核心学习任务“创意分享大自然的秘密”为驱动和载体的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学习中,“写”就贯穿单元学习始终。读《雷雨》,写一写自己印象深刻的一次雨;读《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》,提供新的大自然“指南针”,仿照课文写; “创意分享大自然的秘密”,先确定自己感兴趣的秘密,再查阅资料,整理信息,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一写——有的学生用诗歌的形式,有的学生用童话的方式,有的学生仿照《太空生活趣事多》……

语文课堂做好以上三件事,“学为中心”也就得到了充分落实,“从教走向学”也就有了最坚实的基础。

(作者系特级教师,北京亦庄实验小学教师)

推荐DIY文章
B站魔法少女小圆的导演是谁答案介绍
网易云音乐关闭锁屏显示的方法
QQ浏览器拖动文字自动搜索关闭方法
搜狗浏览器更换页面字体的方法
QQ浏览器打开网页都显示无法显示此网页解决方法
Win11必须要gpt格式分区吗
精彩新闻

超前放送